智能汽车,正踏上智能手机曾走过的道路。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 50%之后,市场将会产生何种变革呢?
最为显著的一个变化,便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步伐正在加快,且正朝着中低价位车型蔓延。
往昔,仅有 20 万元以上的车型才会配备较为前沿的智能驾驶技术。但现今,像小鹏 MONA M03 这般售价在 11.98 万至 15.58 万元的车型,也装载了不受城市与地图限制的高阶智驾系统。新车发布后的短短一个小时,订单数量便突破了一万辆,而在 48 小时内,预订量更是达到了三万辆,这充分彰显出市场对于智能化平价车型的热切需求。
不单是小鹏,其他品牌同样在推动智能化技术向更低价位车型渗透。宝骏云海以 12.18 - 14.58 万元的预售价格投入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且将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设为标准配置;长安深蓝 S07 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价格控制在 20 万元以内;埃安则推出了配备激光雷达的 520 版,价格比 650 版便宜 2 万元,仅为 16.98 万元。
那么,这种变化的缘由何在?它又会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高阶智驾向 15 万元市场下沉
在过去的十年间,智能驾驶技术历经了从最初的营销卖点,到成为用户购车时重要考量因素的转变,并且逐步从高端市场向平价车型拓展。
在造车新势力兴起的初期,市场上曾涌现出超过 300 家新造车企业。然而,最终仅有少数公司成功突出重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各自独特的战略定位。
以几家头部新势力车企为例,蔚来专注于中高端市场,凭借优质服务来实现品牌的差异化;理想则在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上表现出色,展现出电动技术的优势,并与传统燃油车相抗衡;相较之下,小鹏的核心策略在于智能化,特别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直接将特斯拉作为对标对象。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智能驾驶更多地被视作营销亮点,消费者并未真正将其视为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不过,随着华为的加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逐渐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 30 万元级别以上的车型中。
至于其中的原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指出,过去智能驾驶未能进入购车决策的前三大要素,主要是由于成本过高。他表示,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相比一般仅提供 ACC 的智能辅助驾驶,大约要贵五万元。
长安深蓝 S07,配备了华为乾崑 ADS SE 版,采用主视觉方案
当下,智能驾驶技术正迎来关键的转折点,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运用。从小鹏 MONA M03、宝骏云海以及长安深蓝 S07 等新车型中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厂商选择放弃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的方案。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高精地图的许可与维护成本,也削减了激光雷达的硬件费用。
依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激光雷达的成本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显著下降,从数万元降至大约四千元一颗,但依旧比摄像头方案昂贵许多。以特斯拉为例,其摄像头硬件成本仅为 200 美元,低于激光雷达的成本。
另一方面,2024 年初,特斯拉推出 FSD V12,证实了端到端 AI 能够提升自动驾驶的能力与体验。紧接着,小鹏汽车和华为等国内企业迅速跟进,实现了端到端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应用。
对于 L2 辅助驾驶而言,核心在于低成本和通用性。而端到端、数据驱动结合大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能够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并提高通用性,对用户体验和技术迭代都具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模型不再依赖繁杂的代码规则,而是通过海量数据的训练,使车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能够应对复杂的驾驶场景。
此外,从市场的视角来看,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也在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智能化是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原因。智能化程度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逐年上升,从 2021 年的第三位提升至 2023 年的第二位。位居首位的是配置和性价比。
智能化 2.0 时代已至
当智能驾驶迈入 15 万区间,会对智能汽车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呢?
在硬件领域,早期往往依靠高毛利和高价位的产品来构建技术体系并确立市场地位。然而,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成本降低,智能汽车将向更为大众化的低价产品拓展。与此同时,软件技术能够在高端和低端车型之间重复使用,有效分摊研发成本,实现规模效应。
以手机为例,2011 年,小米初代手机发布,以 1999 元的价格提供旗舰级性能,迅速引爆市场。当时,尽管智能手机已成为发展趋势,但尚未实现全面普及。
真正促使智能手机广泛普及的是 2013 年红米手机的出现,799 元的价格使智能手机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当时的“国民手机”。第一代红米手机的销量达到 4460 万台,推动了低端山寨机的淘汰,同时加速了国内智能手机的普及进程。
这一普及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销量的增长,更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奠定了用户基础。随着智能手机使用门槛和成本的迅速降低,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后来的移动端 APP 生态构建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助力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小鹏 MONA M03 将智能化引入 10 - 15 万细分市场
智能电动车的发展轨迹与智能手机存在相似的阶段性。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主要包含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部分。尤其是在 2024 年,智能驾驶技术的突破,使得汽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逐渐演变成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1. 智能汽车加速普及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 15 万元区间渗透,将引领整个行业迈入新一轮的创新与竞争阶段。小鹏 MONA M03 很好地借助了智驾这一差异化特点,得以在 10 - 15 万级别建立起竞争优势。当下,小鹏 MONA M03 已成为市场的热门产品,将会有更多的厂商跟进,这将加快智能电动车的普及速度。
即便在电动化时代占据领先地位的比亚迪,在智能化的竞争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亚迪智驾负责人杨冬生表示,智能驾驶已成为他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比亚迪计划在两年内实现中端及大众车型配备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甚至推动 10 万元以下的车型也具备这一功能。
2. 智能产业链升级
这种从高端逐步向中低端市场扩展的智能驾驶技术,不仅加快了产业链的升级步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汽车厂商的重心逐渐从硬件制造转向软硬件相结合,促使汽车行业与科技行业的融合进程加速。
这也意味着,地平线、卓驭等国产智能供应链将从中受益。此前,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发布了成本仅为 7000 元的城市 NOA 方案,通过对硬件性能的极致压榨与算法优化,加快了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地平线也发布了面向全场景 NOA(导航辅助驾驶)的旗舰版征程 6P,硬件系统成本已降至 1 万元以内,较行业水平降低了 50%。其征程 6E 方案则支持 5000 元以内的高速 NOA 硬件系统,基于 7V3R 系统,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
小米汽车的车机生态
3. 汽车应用生态形成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仅在于硬件技术的提升,更在于软件能力与应用生态的深度融合。
现今,随着汽车逐渐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也开始延伸至汽车领域。智能化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硬件配置,软件生态,特别是操作系统、娱乐、社交和移动办公等应用,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其中,操作系统作为智能汽车生态的核心环节,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昂。然而,像小米、华为和魅族等企业,凭借其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积累的经验,迅速在智能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并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车载操作系统有可能催生出全新的生态应用,而并非仅仅是现有手机生态的简单复制。目前车机系统的常用功能,如语音助手、导航和音乐等,仍然带有手机系统的痕迹,但随着智能汽车的持续发展,这一领域有望实现突破创新,打造出独特的汽车智能生态。
展望未来十年,车企必须加快转型步伐。那些无法跟上智能化和生态系统建设进程的车企,或许会陷入如同早期智能手机市场中低端“山寨机”的困境,逐渐被市场淘汰。智能化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将成为车企在未来竞争中能否立足的关键因素。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