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 2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访客 车百科 15

充电桩数量突破 1000 万台,这仅仅是开端,后续的竞争焦点将落在用户体验与生态构建上。

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50%时,与其紧密相连的充电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正在历经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期,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前往新疆进行考察,大力推动在 2025 年 6 月达成全国所有县城充电与换电全覆盖的规划;与此同时,理想汽车也在加速布局超级充电站。截止到 9 月 23 日,理想超级充电站的累计上线数量已然超过 800 座,且目标是在 2024 年底前扩增至 2000 座。

从行业数据方面来看,截至 2024 年 7 月末,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总量已达 1060 万台,同比增长 53%。尽管这些数字看似颇为乐观,然而车主的实际使用感受却仍有待提升。

充电速度缓慢、故障频繁等问题依旧困扰着部分车主,也使得潜在消费者心生顾虑。

此外,充电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数据表明,当前现存与充电桩相关的企业数量将近 59.4 万余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运营商们纷纷采取降价手段。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充电桩运营商怎样才能崭露头角,成为了行业内备受关注的问题。

充电行业的转型: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运作

在中国充电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曾有过两次具有关键意义的讨论。

首次讨论围绕着是“路等车”还是“车等路”展开。

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由比亚迪公司于 2006 年在其深圳总部建成。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较少,建设充电桩似乎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何时开始大规模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成为了众人争论的焦点。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当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增加后,才值得大规模铺设充电桩;而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只有提前建设充电网络,才能切实推动电动车市场的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适度超前。政府组织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带动充电桩的建设。试点城市不仅积极出台政策予以支持,甚至直接投入资金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并提供对充电桩维护和运营的补贴,从而推动了行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大规模讨论发生在 2020 年左右,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增长,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的迭代速度未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广电动汽车的瓶颈。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 年底,新能源的渗透率仅为 5.4%,到 2021 年底上升至 14.8%,如今更是达到了约 50%,销量也从 100 万辆猛增至超过 1000 万辆。

《如何解决 2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特斯拉超充桩

这种快速的增长引发了对充电服务的巨大需求,促使众多参与者涌入市场。

当下,充电运营商主要分为三类,且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

  • 第一类为第三方充电运营商,例如小桔充电、特来电以及星星充电等。他们通常不会直接对充电桩建设进行投资,而是通过将各大运营商的充电桩接入自身的 SaaS 平台,借助智能管理来创造商业价值。这样的模式打破了充电运营商之间的隔阂,实现了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一站式充电服务。
  • 第二类是车企自行建设或合作布局,涵盖特斯拉、蔚来、吉利、上汽等,其目的是为车主提供更优质的售后服务。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相对成熟的电动汽车品牌,对资金实力和用户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
  • 第三类是能源和地产企业。像国家电网、中石化、协鑫等能源企业,以及金茂、万科、世纪金源等地产公司,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充电业务。这些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资本实力,在前期会在场地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不可忽视的是,充电行业规模庞大且繁杂,需要广泛的资源整合,单一企业难以独自完成所有必要的协调工作。这意味着,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生态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第三方充电运营商以其跨品牌的兼容性、专注于运营以及作为平台的灵活性模式,在行业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以小桔充电为例,截至 2024 年 6 月底,小桔充电的服务已覆盖全国 220 多个城市,快充枪数量超过 15 万,累计充电量超过 186 亿度,并累计为 5300 多家商户提供服务。

《如何解决 2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小桔充电标识牌

“我们正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进高质量充电网络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用户感受到快速、智能、安全、可靠的充电体验服务。”小桔能源总经理解晶晶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如此表示。

目前,中国充电桩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依据月充电电量的情况来看,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领域,特来电、小桔充电、星星充电成为全国充电运营企业的 TOP3,凸显出行业的高度集中态势。

然而,随着新参与者的不断加入,充电桩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逐渐接近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水平。

过去,充电桩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是粗放式生长和快速扩张,而如今,行业的重心已经转向精细化发展,正在朝着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迈进:

  1. 从“拼价格”转变为“拼服务”。在充电桩行业的初始阶段,企业通过在人流量密集的核心地段建设充电站,以价格战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私家车主逐渐取代运营车主成为主要用户群体,充电需求也从注重成本转向了注重使用体验。
  2. 普及超充化。随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功率半导体以及高倍率动力电池的成熟,电动汽车正在加速迈向高压超充的发展方向。比亚迪、问界、蔚小理等车企,已经纷纷布局支持 800V 高压快充的车型。充电行业也需要为其进行适配和普及,提前规划大功率充电桩,或者对相关技术进行升级,以助力提升充电效率。
  3. 实现全面智能化。当前,充电网络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存在数字孤岛的现象。未来,充电网络、场站、设备和车辆将实现全面智能化,形成“云、站、桩、车”四层协同,提升车桩之间的互动、电网的协调能力以及全数字化运营维护的效率。

随着新的变量和趋势不断涌现,也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未来竞争聚焦用户体验与平台构建

自 2015 年起,中国的充电设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无到有,从以慢充为主逐渐转变为快慢充并重的发展阶段。如今,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关注能否充上电,更注重能否充好电。

截至 2024 年 6 月底,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到 2472 万辆,当前的车桩比为 2.4:1。尽管这一比例与理想的 1:1 仍存在一定差距,但相较于几年前的 6:1,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能够满足新能源车的充电需求。

然而,行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目前充电基础设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布局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老旧充电桩技术落后、服务不够均衡、运营不够规范。特别是充电难、充电慢以及充电过程中无故跳枪等问题,依然是电车车主普遍面临的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今年 3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运营管理服务导则》团体标准。该标准对公共充电站的环境与标识、服务配套、设备能力、结算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充电平台信息接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如何解决 2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充电站内的充电枪

事实上,在此之前,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建立自身的充电服务标准。2022 年 8 月,小桔充电成立了服务标准专项小组,推广了“充电体验服务标准”,并在其充电站内进行应用。凭借在这一领域积累的经验,小桔充电成为了此次团体标准的参编单位之一。

小桔充电是滴滴旗下的数智化充电运营商,自 2018 年 1 月正式投入使用,采用开放平台模式,涵盖了 B 端商户经营和用户体验服务市场。除了上述的体验服务标准,从设备侧的充电桩智能操作系统,到场站侧的智慧经营,再到电网侧虚拟电厂、电力调度等技术,小桔充电在安全、体验、效率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

同时,凭借在体验、效率方面的创新,小桔充电在 2023 年获得了平均单枪月充电效率和单枪日充电效率的行业首位。2024 年,小桔充电推出了“加速充”功能。该功能基于车桩功率的智能匹配,通过平台算法进行实时调度,优化充电桩的功率输出效率。据悉,该功能上线至今已为近 700 万用户提供服务。此外,还能够帮助场站全局高峰时段日均提速约 8%。

《如何解决 2400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问题》

正在充电中的滴滴网约车

微网通联作为一家智慧车场运营商,其首席运营官张文龙表示,在使用小桔充电的解决方案后,许多用户的反馈颇为积极,认为使用体验更加顺畅。“对于场站经营而言,充电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能够帮助场站提高翻台率,减少用户在高峰时期的排队现象,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场站的口碑。”张文龙说道。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充电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节点。从早期争夺核心地段以提高单桩利用率,到如今致力于优化充电速度和体验,行业正在经历从数量到质量的演变。未来,行业的成功将取决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最大的效能,同时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

标签: 正在 日益 通常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