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三日,全球销量便逾千万。
毋庸置疑,《黑神话:悟空》在海外的影响力远超一般的 3A 游戏。它不仅使自身迅速位列全球顶尖单机游戏之林,更是中国游戏产业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
一时间,似乎众人皆成了“天命人”。
无独有偶,在汽车领域,亦有一位破局者,书写了相仿的传奇。凭借对技术的不懈坚守,从最初的“造电池”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声名远扬的新能源车销售冠军——比亚迪。
伴随第 90 届巴黎车展的完美落幕,当我们回顾这场历史最为悠久的汽车盛会时,不难察觉,中国车企比亚迪在众多参展品牌中崭露头角,成为展会上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对于比亚迪的展台,《纽约时报》如此描述:
在比亚迪展台,大屏幕上展示着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从里约热内卢的基督救世主雕像到巴黎的凯旋门——比亚迪以此方式彰显着他们的宏伟抱负。
这一回,比亚迪也成为了放马西行、奔向灵山的“天命人”。
巴黎车展上的“中国力量”
在本届巴黎车展中,比亚迪带来众多新车,其中最为吸睛的,无疑是首次亮相的 BYD SEALION 7,即海狮 07 EV。
这款新车由比亚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精心打造,双 U 型悬浮式车灯与如海浪般的深雕曲线相互映衬。
除海狮 07 EV 外,首次现身巴黎的仰望 U8 以及另一款畅销车型海豹,也成为车展上必去体验的车型。此外,欧洲观众还有机会亲身感受海豚、ATTO 3(元 PLUS)以及 SEAL U DM-i(宋 PLUS DM-i)。
实际上,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进入欧洲的时间并不长,仅有三年。然而,就在这短短三年内,比亚迪已在欧洲 20 多个国家及地区,推出了涵盖掀背车、轿车、SUV 等多种车型,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仅有车辆还不够,比亚迪还期望一并解决充电难题。在本届巴黎车展上,比亚迪与合作伙伴壳牌共同宣告,将为比亚迪欧洲车主开放欧洲境内约 30 万个壳牌充电桩的使用权。
在欧洲,壳牌 旗下的充电网络是覆盖范围极广的汽车充电网络之一,其站点广泛分布于加油站、交通枢纽、目的地及核心街道。而欧洲的比亚迪用户,将获得壳牌 充电网络的专属白金会员资格,畅享便捷且优惠的充电服务。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中国新能源车“出海”所输出的不单是整车产品,构建与之配套的补能与服务体系同样关键。随着比亚迪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网络持续拓展,当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将如中国市场一般,在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推动下,迅速走向成熟与完善。
国际能源署在今年 4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2024 年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将突破 1000 万辆,约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 45%。
该报告还称,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剧增 35%,达到近 1400 万辆的创纪录水平。而今年,电动汽车行业将在此基础上大幅增长,全年销量预计达 1700 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今年以来,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下降,似乎与汹涌澎湃的新能源浪潮背道而驰。据外媒数据显示,今年 8 月,欧盟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下滑 43.9%,欧洲纯电市场面临连续 4 个月的下滑态势。宝马 CEO 奥利弗·齐普策(Oliver Zipse)甚至宣称,欧洲从 2035 年起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已不再可行”。
相较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热火朝天,欧洲的新能源行业正经历“黑暗时刻”。
难道,欧洲人不再喜爱开电车了?
实际上,欧洲新能源市场表现欠佳,主要原因在于高昂的价格,而非需求的减少。数据机构 Jato Dynamics 今年上半年的研究表明,由于欧洲新能源补贴大幅削减,该市场的纯电汽车平均售价高达 6.5 万欧元,约为燃油车的两倍。
高昂售价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成本。观察近两年欧洲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欧洲低估了构建本地动力电池产业链、释放动力电池产能的难度,且严重缺乏核心材料的供给能力。
这种供应短缺致使电池成本居高不下,进而抬高了电动汽车的价格,削弱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随着市场需求的降低,电池厂商为降低成本,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电池价格,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比亚迪则有所不同。得益于其在全产业链的布局优势,即便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比亚迪也能够实现更为有效的成本控制,与欧洲市场相比,比亚迪在这方面的优势更为显著。
在产业链上的优势,自然带来了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在欧洲起售价不到 5 万欧元(约 38.5 万元人民币)的海狮 07 EV,对消费者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比亚迪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为欧洲用户带来了有别于本土车型的卓越驾乘体验。
这种技术与价格的双重优势,无疑使比亚迪的产品更受欧洲消费者的青睐。事实上,销售数据也可作为佐证——比亚迪今年 1 月至 7 月在欧洲的总销量高达 21409 辆,大幅超越了去年全年的 15644 辆,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尝试从 B2B 的角度开拓市场。
早在 2022 年,比亚迪就与德国汽车租赁公司 SIXT 签署合作协议,SIXT 将在后续 6 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 10 万辆新能源车。经过一年多的使用,SIXT 发现,与公司购入的其他纯电车型相比,比亚迪 ATTO 3 的运营成本明显更低。
或许是看到了 SIXT 的这笔账,今年 8 月,Uber 也与比亚迪签下了一个 10 万辆的大订单。
实惠且性能优良的车,人人都喜爱。
“比亚迪始终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兼比亚迪美洲地区总裁李柯,此次也来到了巴黎车展现场。
我们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研发团队,在全球设有近 11 万名研发人员和 11 个研发机构。我们将持续为欧洲客户提供融合设计、技术与效率的产品。
依据比亚迪 2024 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比亚迪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达 202 亿元,同比增长 42%,巨额的研发投入,使比亚迪拥有了独属自身的“技术宝库”。DM 技术、刀片电池、e 平台 3.0、云辇、易四方等核心技术,不仅解决了国内用户的众多难题,也成为了比亚迪迈向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
在欧洲,除推出入门级车型外,比亚迪还在品牌高端化发展方面进行了尝试,除前文提及的仰望 U8 以及正在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刷圈的仰望 U9 外,比亚迪近期又将旗下另一旗舰车型带入了欧洲。
上周,一组在欧洲的腾势 N9 实拍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从外观来看,这款全尺寸 SUV 线条笔直,车身尺寸与路虎揽胜不相上下,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品牌辨识度。
比亚迪深知,在乘用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产品力和品牌力是两大关键要素。
与商用车不同,乘用车市场不仅要求产品本身具备过硬的实力,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样至关重要。除引入高端车型外,成为欧洲杯官方出行合作伙伴、在香榭丽舍大街开设旗舰店等,均是比亚迪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咨询公司 Horváth 的报告显示,欧洲杯结束后,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过去一年时间内,表示愿意在购买新车时考虑中国品牌的欧洲受访者比例从 32% 上升至 48%。而在众多中国品牌中,比亚迪品牌在欧洲的认可度仅在半年时间内就从 10% 提升至 36%,成为过去一年中进步最为显著的中国品牌。
曾经凭借技术和产品力征服欧洲纯电大巴市场的比亚迪,如今正朝着更为强大的品牌形象迈进。
再高的关税,也难阻中国新能源车前行
前不久,欧盟委员会通过决议,对进口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 35%的反补贴税,并叠加原有的 10%进口税。此项决定将于 11 月实施,为期 5 年。
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欧委会的这一决议,显然违背了产业发展的逻辑以及欧洲市场的现状。因此,欧盟的这一决定遭到了包括德系三强在内的众多欧洲车企的强烈反对。
执行副总裁李柯日前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征关税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损失。“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她说。
不过,即便如此,李柯对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她自信地宣称,不出半年,比亚迪就能说服德国消费者选择自家的汽车。
诚然,这种保护主义的举措给中国车企的西行之路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车企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动力。李柯透露,比亚迪计划在 2025 年底开始在匈牙利生产纯电乘用车,其在欧洲的第二家新能源整车厂也已在选址和筹备过程中。
此外,比亚迪还在加快拓展当地经销商网络。今年 8 月,比亚迪与欧洲最大的经销商之一 Hedin Mobility Group 达成协议,后者将比亚迪乘用车及零部件在德国市场的经销权转交给了比亚迪。
随着在欧洲的本土化进程推进,比亚迪在产业链布局、产品体验、销售和服务网络、品牌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将实现质的提升,对比本土品牌产品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李柯在镜头前坚定地表示:
比亚迪将成为欧洲重要的市场参与者。
从数据来看,比亚迪今年 1 - 9 月的海外销量接近 30 万辆,远超去年全年的销量水平。在市场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比亚迪坚定出海战略的底气。
聚焦欧洲,这依然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领域,对于比亚迪而言,更是其出海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比亚迪在欧洲的精心谋划和积极的市场投入,展现出了赢得市场的坚定信心。这种战略眼光和行动能力,无疑为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增添了重要砝码。
在本届巴黎车展闭幕当日,比亚迪宣布与《黑神话:悟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两大破局者,比亚迪与游戏科学的携手合作,共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同时也是中国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携手共进。
放马西行,直面挑战,每一个中国品牌都在奔赴各自的“灵山”,以世界级的品质,打造世界级的品牌,讲述中国故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